又到了清明節了。
 往年,每到清明節前,都會接到米媽打來電話說:「外婆又做了草仔粿,你要不要回家拿?」要要要,當然要。米兒外婆的草仔粿,可是米兒吃過最美味的草仔粿,這可不是米兒說自家人的好話,凡是吃過米兒外婆做的粿的人,隔年一定會問米兒今年有沒有?

 可惜,從去年開始就沒有了。

 因為八十幾歲的外婆得了帕金森氏症,再加上老人家身體不好,所以再也做不動了。米兒印象最深刻的,是往年外婆做草仔粿時,總會記得幫米兒做一個沒包餡的,因為米兒就愛吃那單純的粿皮,愈嚼愈香甜的口感。

 今年清明節快到之前,米兒在整理文件時意外發現,前幾年米兒幫中國時報寫的半個版,就是寫米兒外婆的草仔粿,上面有外婆的照片,還有米兒用那年才剛買的小傻瓜數位相機拍的照片。

 外婆的草仔粿之所以和別人不一樣,是因為外婆用的草仔,是她自己到山上採的野生刺殼,也就是鼠麴草,然後把花、葉子一起放在大鍋裡煮,煮上好幾個小時後,還要用清水洗去澀味,才能加入粿體裡。就連這個粿體,都是用糯米和再來米混合磨成漿、然後放入棉布袋中,用扁擔綁在長板凳上壓乾水分,取出一小塊先蒸熟成為「粿萃」,再和煮好的刺殼一起揉入米糰中,再放到舖了棉布的蒸籠中蒸熟,就成為米兒最愛吃的粿。

 這還沒完,外婆的草仔粿裡,最後會包上細細的菜脯米餡,也是她自己親手炒的喔,裡面有自己剉籤曬成的菜脯米、豬肉丁、芋頭丁、香菇丁、蝦米.......很多種配料,以前米兒不懂得品嘗,一直到現在,吃不到外婆親手炒的菜脯米餡,反而格外懷念。

 注意到米兒寫的做法中,是先蒸好粿再包餡,這是閩南人的做法,包好餡的粿是一團圓球,要再放到模子裡壓出「龜紋」,現在都用塑膠製的模子了,以前可是用木模呢!如果是先包好餡再蒸熟的,就是客家人的做法,一般客家人會做成以前拿來裝豬的竹籠子狀,所以客家人管草仔粿叫「豬籠粄」。

 這些都是當年外婆一面教米兒做,一邊告訴米兒的。

 今天米兒接到米媽來的電話,要米兒回家拿粿,米兒還很開心的以為外婆又能做粿了,結果是小舅媽做的。米兒看著小舅媽做的草仔粿,顏色沒有外婆做的那麼漂亮,口感倒是已經有了幾分神韻,也許再過幾年,米兒只能靠著小舅媽的草仔粿,來懷念外婆了......


今年小舅媽做的草仔粿,色澤比較淡,米媽說那是因為刺殼的量放的比較少的原因,因為刺殼不易採集,也不好煮。

瞧見裡面豐富的餡料了嗎??有紅蔥頭、蝦米、芋頭、菜脯米........一撕開就好香好香。

這是米兒當年寫的外婆的草仔粿.......

米兒已經找不到當年拍的這些照片的原始檔了.......好可惜~~

剛做好的草仔粿,形狀很漂亮吧??但等涼透了之後就要用塑膠袋包起來,以免受風會硬掉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9) 人氣()